(不更新)壞情緒總是無限循環嗎?心理學經典陪你探索自己、了解他人
2022 Mar 17 閱讀分享
文/慧玲(Lynn) 你有過這樣的經驗嗎? 「今天一起床睡過頭,被媽媽大罵一頓,趕快跑出門,結果又沒趕上公車,好不容易抵達辦公室之後,當你進行今天的第一場會議時,又把氣出在一起負責專案的同事身上,下班之後,他也把這個情緒帶回家,看什麼都不順眼,把家裡的孩子也罵了一頓!」 憤怒像是病毒一樣,無形之中被散播到你去過的地方,帶給其他人,開始了壞情緒的連鎖反應,心理學將這個現象稱之為「#踢貓效應」。 當我翻開《墨菲定律:如果有可能出錯,那就一定會出錯!》 這本書時,最有感觸的就是踢貓效應了! 特別是成為媽媽之後,會不經意的將工作上的情緒帶回家庭,當孩子因為打不開玩具箱而大哭的時候,我可能會覺得煩躁就碎嘴幾句,這個行為讓孩子覺得求救訊號被嫌棄了,反而就會哭得更大聲,這時候我們就開啟了互相傷害的無限循環! 那麼,阻斷這個踢貓效應循環的關鍵是什麼呢? 是學會控制情緒、對負能量的出現更加敏銳。 例如:我在工作上接收到他人帶給我的壞情緒時,我可以在心裡對自己說:「我不能跟著他一起生氣,他對我發火,那我又要去找誰當我垃圾桶呢?」一旦這些壞情緒出現,我能做的就是試著攔截它,練習不讓這些它們影響到身邊的人。 除了踢貓效應,《#墨菲定律》書中共有 68 則心理學的經典,分別提到在人際關係、工作場域、認識自我等面向的現象,像是: ❶月暈效應:別被「光環」迷了慧眼 ❷ 得失理論:我們厭惡那些帶給我們挫敗感的人 ❸ 瓦倫達效應:越在意的,就越容易失去 ❹ 習得無助:沒有絕望的環境,只有絕望的心態 ❺ 破窗效應:不要輕易打破任何一扇窗戶 閱讀這本書的時候,你可能會和我一樣欲罷不能,出現以下兩種行為: ❶ 頻頻點頭,覺得某幾則定律的場景,就是你曾經歷過的事情 ❷ 發出「啊!原來是這樣!」的感嘆,好像為過去的懊惱找到解答 《墨菲定律》裡的心理學法則讓我體認到一點: 也許我們不能改變大環境對我們的影響,也無法改變他人的行為,還有我們的觀點,但就像是知己知彼一樣,透過認識自己,還有了解他人,避開不必要觸碰的地雷,讓人際關係維持良好距離,也讓工作效率能更為提升。 🔎完整版圖文請見:壞情緒總是無限循環嗎? 📖 延伸閱讀:從《風格是一種商機》向增田宗昭學習,創立蔦屋書店的工作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