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理想當標準】
2020 Dec 27 未分類
【不要把理想當標準】
文/羅鈞鴻
有個朋友發文,說現在父母難當,不能兇小孩、罵小孩,要去看懂孩子的行為脈絡,有衝突永遠是父母要覺察自己,然後調整自己⋯⋯
因為我自己就是兩個超活潑男孩的父親,不僅是小孩常常失控,我的情緒也是,所以可以體會朋友那種無力感。
▎有時候,我覺得無力感是「自虐」來的。
我們在經過各種學習之後,都希望往自己理想的樣子邁進。但生活中會激怒、挫折自己的事情實在太多,幾次失控之後,就覺得無法成為那種「理想的父母」而討厭自己。
▎有時候,這種無力感還會從「社群」而來。
當你參加了共學的社團,只要人數聚集得多了,難免會有些比較或是不親切的提醒。看到別人做得很好的分享,嘴巴上說自己學到了,但心裡反而是覺得自己更差勁了。
很常遇到的狀況是,當你將遇到的挫折在社群內分享,不僅沒有得到溫暖的擁抱,反而被銳利的目光檢討。這些回應都不是教育者希望營造的現象,只是在學習的心態上,需要一個更健康的起點。
▎學習是為了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向」,而不是為自己訂立「標準」。
一旦你將所學事物當成標準,你就可能因為無法達到標準而自責,所以,請記得,你今天用學習來投資自己,不是為了讓往後的自己更累,而是現在累一點養成習慣,以後就越來越輕鬆。
偶爾小題大作來慶祝一下,當你有一種「自己好像成長了」的感覺,就把自己當小孩給獎勵,例如吃一塊蛋糕、買一雙鞋。
但如果沒做好,偶爾也為自己找理由,讓自己好過一點。在一味犧牲的聖人,和一味享樂的懶人之間找到平衡,為自己贏回一點從容自在吧!
文/羅鈞鴻
有個朋友發文,說現在父母難當,不能兇小孩、罵小孩,要去看懂孩子的行為脈絡,有衝突永遠是父母要覺察自己,然後調整自己⋯⋯
因為我自己就是兩個超活潑男孩的父親,不僅是小孩常常失控,我的情緒也是,所以可以體會朋友那種無力感。
▎有時候,我覺得無力感是「自虐」來的。
我們在經過各種學習之後,都希望往自己理想的樣子邁進。但生活中會激怒、挫折自己的事情實在太多,幾次失控之後,就覺得無法成為那種「理想的父母」而討厭自己。
▎有時候,這種無力感還會從「社群」而來。
當你參加了共學的社團,只要人數聚集得多了,難免會有些比較或是不親切的提醒。看到別人做得很好的分享,嘴巴上說自己學到了,但心裡反而是覺得自己更差勁了。
很常遇到的狀況是,當你將遇到的挫折在社群內分享,不僅沒有得到溫暖的擁抱,反而被銳利的目光檢討。這些回應都不是教育者希望營造的現象,只是在學習的心態上,需要一個更健康的起點。
▎學習是為了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向」,而不是為自己訂立「標準」。
一旦你將所學事物當成標準,你就可能因為無法達到標準而自責,所以,請記得,你今天用學習來投資自己,不是為了讓往後的自己更累,而是現在累一點養成習慣,以後就越來越輕鬆。
偶爾小題大作來慶祝一下,當你有一種「自己好像成長了」的感覺,就把自己當小孩給獎勵,例如吃一塊蛋糕、買一雙鞋。
但如果沒做好,偶爾也為自己找理由,讓自己好過一點。在一味犧牲的聖人,和一味享樂的懶人之間找到平衡,為自己贏回一點從容自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