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事」,都與「人」有關
2024 Apr 10 閱讀分享
這陣子收到了許多溝通表達的新書掛名邀約,上週末我們溝通課圓滿結束,剛好有時間可以來進行一點腦袋的輸入~
雖然在收到實體書之前已經讀過電子試閱版了,但不知道為什麼,我每次翻閱實體書時,總是比較容易有感覺呢!
這次我想跟你推薦這三本好書,是我閱讀時很有共鳴的,也許你也會喜歡喔!
《高情商說話:跟誰都能聊不停》
這本書雖然不是我掛名推薦,但我覺得作者學習說話的歷程跟我有些相似~
作者臼井由妃,說她以前話超少,很不會跟人家聊天,在人多的地方總是想要窩在角落,若有機會和人對話,時常因為不知道如何反應,而呈現呆滯。
看到這邊,我就在想,哇,這不就是我小時候嗎?
她在 33 歲時,因為丈夫生病,繼承了夫家的事業,成為了一位經營者,不得不大量地與人社交。但她把自身「寡言」的特質變成了人際溝通的優勢,透過聆聽、讚美,以及正向的回話,讓人們喜歡和她說話。
說起來,因為內向的特質,而不愛說話,但溝通真正重要的,並不是流利地說話,而是傾聽與理解,所以對於話少的人來說,這反而是一項優勢呢!
這本書每個章節都不長,在觀念上不會用生硬的道理讓人就範,反而很溫暖地接住了對表達沒自信的讀者。而談到表達的技巧時,也都使用了盡可能簡單的「要」與「不要」做為內向者在人際互動的入門守則。
這本書,推薦給覺得自己個性內向,常常不知道該如何應對他人,怕講錯話的你~
《思考更敏捷,說話更機智》
這本書的作者麥特·亞伯拉罕,跟上面那一本的背景可以說是完全相反,因為姓氏是A開頭(Abrahams),從小就幾乎都是第一個被點名起來說話的人,所以練就了超強的臨場反應力。
這本書經典的地方在於,作者點破了人們之所以希望自己說話更機靈卻做不到的原因,就是「焦慮」。
我們看不見焦慮,但焦慮卻對我們的大腦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一旦焦慮起來,我們就會開始「內耗」,所以在開始學習如何更快的組織自己的想法,並且拼湊成有條理的內容之前,我們都應該先學會如何馴服焦慮這個小怪獸。
有能力讓大腦恢復理智之後,後面的章節更精彩,思維方式的轉換、如何先聆聽再架構內容,以及在六種不同的特定場合更機智說話的應用方法,每一段都有深厚的底韻。
這本實在很經典,不過相對地也稍微進階一點,我想推薦給樂於表達自己,希望可以在臨機應變的表達中,更從容自在的你。
《零內耗溝通術》
我之所以覺得這本書好看,是因為真的太有共鳴了~
這本書的原文名為「Talking on Eggshells」,英語 walking on eggshells 的意思是「小心翼翼」,而這本書就是希望人們能注意到我們在溝通中時常認為不重要,但其實影響深遠的情感訊息。
所有的「事」,都與「人」有關,所有在事情裡的不理性,都跟未能被滿足的需求有關。
這本書厲害的地方是,作者把許多常見的溝通情境,把裡面容易造成彼此消耗的話語拆解出來,幫助讀者了解,是哪些話語讓我們開始往壞的方向走,並提供了正向的應對原則。
讓我很有啟發,並且開始反省的地方是,書中提到,若我們在說話時講到「問題」,那聆聽的人就容易把注意力放在「問題」上。
像是「請問您在報名流程上遇到問題了嗎?」可能會讓對方把注意力放在流程設計的缺失上而怪罪,不妨改成「請讓我在後台協助您完成報名程序」。
書中提供的這些言語都很細微,但卻很容易影響聆聽者的感受,所以 Talking on Eggshells 這個名字真的當之無愧!不過重要的是,看完之後,很快就能夠將這些溝通原則應用在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