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的說話筆記【控制,是需要被放下的雜念】
2018 May 02 未分類
文/羅鈞鴻
練武術的時候,教練常告訴我們「別多想、去感受」,這跟李小龍、星際大戰的絕地武士大師們說的話一樣:「Don’t think. Feel.」
這樣的概念在對練的時候特別有感覺,當你與對手觸碰時,難免多想:他是否即將進攻?他在防著我嗎?是不是他正在等待什麼時機要給我個連招?而這些猜想往往導致身體無法放鬆,讓整個身體敏銳度與協調性降低,變得遲鈍,而實際發生的狀況與猜想也往往不同。
知名教練提摩西·葛維 (Timothy Gallwey) 在《網球的內心遊戲》(The Inner Game of Tennis) 中說到,他觀察一流的網球選手,發現他們不用腦打球,而是靠身體,這些發現也讓他從頂尖網球教練,慢慢轉形成企業顧問,為企業管理提供教練服務。
靠身體打球是什麼意思呢?這跟騎腳踏車一樣,當你想著動作是否正確,你就無法平衡,學不會騎腳踏車。有趣的是,當我們跌跌撞撞,只專注去感受「往前進」的感覺時,自然地就學會騎腳踏車了。
教練把「用腦袋打拳」叫做「雜念」,我則是稱之為「先入為主」。對他人的先入為主,導致我們無法真正感知對方的動態;對自己的先入為主,例如:我這樣動作對不對?則會造成發力過程中,力量中途停止無法延續,甚至回頭。這在溝通中也是相似的道理。
在表達的場合,我想著「我這樣講好不好、對不對?」、「我的聲音表情是否適當?」整個人就會進入「緊張」的狀態,這是大腦運作過頭了,讓身體的每個部分都無法適當發揮,展現原本的協調性。
在進行溝通的場合,當我去想「他一定是企圖如何如何」、「他會不會討厭我?」諸如此類先入為主的想法,導致了我們無法真正的感受到對方,更何況要去同理。
要能去除這些雜念,做到用身體去溝通,首先必須相信,你天生即擁有所有達成你想要完成事情的所有資源,所以當你放下控制的念頭時(控制自己、控制對方),會遇見更好的自己。雖然在習慣這樣的狀態以前,仍會像初學腳踏車那般跌跌撞撞,但只要你放下恐懼,持續相信,那個更好的結果就會在不遠的路上等著你了。
練武術的時候,教練常告訴我們「別多想、去感受」,這跟李小龍、星際大戰的絕地武士大師們說的話一樣:「Don’t think. Feel.」
這樣的概念在對練的時候特別有感覺,當你與對手觸碰時,難免多想:他是否即將進攻?他在防著我嗎?是不是他正在等待什麼時機要給我個連招?而這些猜想往往導致身體無法放鬆,讓整個身體敏銳度與協調性降低,變得遲鈍,而實際發生的狀況與猜想也往往不同。
知名教練提摩西·葛維 (Timothy Gallwey) 在《網球的內心遊戲》(The Inner Game of Tennis) 中說到,他觀察一流的網球選手,發現他們不用腦打球,而是靠身體,這些發現也讓他從頂尖網球教練,慢慢轉形成企業顧問,為企業管理提供教練服務。
靠身體打球是什麼意思呢?這跟騎腳踏車一樣,當你想著動作是否正確,你就無法平衡,學不會騎腳踏車。有趣的是,當我們跌跌撞撞,只專注去感受「往前進」的感覺時,自然地就學會騎腳踏車了。
教練把「用腦袋打拳」叫做「雜念」,我則是稱之為「先入為主」。對他人的先入為主,導致我們無法真正感知對方的動態;對自己的先入為主,例如:我這樣動作對不對?則會造成發力過程中,力量中途停止無法延續,甚至回頭。這在溝通中也是相似的道理。
在表達的場合,我想著「我這樣講好不好、對不對?」、「我的聲音表情是否適當?」整個人就會進入「緊張」的狀態,這是大腦運作過頭了,讓身體的每個部分都無法適當發揮,展現原本的協調性。
在進行溝通的場合,當我去想「他一定是企圖如何如何」、「他會不會討厭我?」諸如此類先入為主的想法,導致了我們無法真正的感受到對方,更何況要去同理。
要能去除這些雜念,做到用身體去溝通,首先必須相信,你天生即擁有所有達成你想要完成事情的所有資源,所以當你放下控制的念頭時(控制自己、控制對方),會遇見更好的自己。雖然在習慣這樣的狀態以前,仍會像初學腳踏車那般跌跌撞撞,但只要你放下恐懼,持續相信,那個更好的結果就會在不遠的路上等著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