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老師的說話筆記【承認你過去的努力】
2018 May 23 未分類
文/羅鈞鴻
你是否曾有「好想回到過去的自己」的想法呢?
有些人小的時候很文靜,但因為某些原因,變得非常外向,多年後的一天,想起自己小時候的樣子,忽然覺得自己已經不再像是原本的自己。有些人則是過去很活潑,也因為某些原因,變得相當冷靜,多年後忽然開始討厭起沒有溫度的自己。
這樣的故事在我們身邊層出不窮,相信幾乎是每個人一輩子都可能會有過的想法吧!
有一次在我的公開班,遇到一個學員,他全身散發一種社會菁英的氣質,讓人覺得很有高度,很可靠。然而課程進入尾聲,在進行問答解惑的單元,他說著說著竟然在眾人面前哽咽了,但那時候的互動品質很棒,所以我決定要跟大家分享這個故事。
他寫下的問題是這樣的:
「覺得自己習慣的說話方式是一種面具,現在想要更接近自己原本的樣子,但是假裝久了,很難回去,該怎麼辦?」
一開始我看到這個問題,並沒有很理解這背後想要尋求什麼樣的結果,所以我就好奇問了,可以多說一些嗎?
他說,在學生時代,因為自己很外向的關係,小時候曾經人緣很好,可是從國中升上高中,換了一個環境,忽然之間就被同學們排擠,讓他非常受傷。所以從那之後,他決定讓自己成為一個群體之外的人,盡可能讓自己散發著「有用」的氣質,與人交流總是就事論事,不談感情。就算被人在背後說閒話,他也盡可能忽略,並告訴自己這個社會是靠實力取勝。
這樣的成長背景,讓他博得主管的信賴,畢竟在工作上,這樣的特質給人臨危不亂、公正不阿的感覺,所以他很快就當上了公司的管理階層。
我問,結果不是挺好的嗎?什麼原因讓你對自己失去信心?
他說,他偶爾會懷念自己大聲說話、開懷笑的模樣,看著一些比較外向活潑的同事,會羨慕他們身邊總是圍繞著很多朋友,而自己總是只有幾個好友常在聯絡,在那些朋友有事無法與他交流的時候,他自己一人總是感到孤單寂寞。
說著說著他就哽咽起來。
這時有一位同學舉起手,
問:「老師,關於交朋友這件事情,我可以發表一點想法嗎?」
我說當然好啊,聽聽別人的價值觀挺好的,可以提供不同的角度來思考。
「我嘛,其實也是比較外向的類型,所以身邊總是有很多人圍繞。但是你知道嗎?我們這樣的人,也會常常感到孤單寂寞,身邊圍繞著那麼多的人,能夠理解自己的人有多少?而能夠理解自己,又沒有企圖的知己,更是少之又少。有時候啊,我反而很羨慕你這樣的,雖然總是獨來獨往,卻有幾個確定的知心好友,生活挺單純的呢!」
大家聽完頻頻點頭,相信是讓大家都很有感。我順著這些內容,也對原先提問的學員補充了一點想法。
「的確很多人都是在被掌聲和擁抱沖昏頭之後,才看見那些圓滿背後有多大的空虛,而花了大量的時間累積了歷練,才開始懂得怎麼樣去分辨誰是朋友,但那些真心卻已經不再等候。你現在這樣的狀態我個人認為也沒有不好,你提早將濾網裝起來,省去了篩選朋友的階段,我相信也有很多人對你的現況是羨慕的。想要讓自己身邊圍繞著人群,是你想要的嗎?」
提問的學員陷入了思考,停頓了十秒後,
他說:「我想,我真正想要的,應該是能夠找回原本的溫度,現在的我,冷冰冰的,我不是很喜歡。」
我覺得我們的互動開始真正進入狀況。
「你認為是什麼阻礙了你的溫暖與熱情呢?」
「可能是過去被排擠的傷痛吧,那時我又是擔心再度被欺負,又氣憤得想要報復,所以才變成現在這樣。」
「小時候會這樣想,我想那在所難免。在經歷了這麼多之後,用你現在的高度重新看待被排擠這件事,現在的你怎麼看呢?」
「咦?」他露出很驚訝的表情,告訴我這個問題他從來沒有想過。
我繼續說:
「我看到的是,你做出了很多努力,這些努力,幫助你比別人用更成熟理性的態度去解決問題,得到了人們的信任,也為你爭取到很多機會。這些努力真的很棒,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呢!」
「可是現在的我,應該怎麼樣去表現從前那樣的溫度呢?我覺得好難。」
「那這就要問你自己了,因為這是不存在技巧的,你願不願意去相信你自己是個有溫度的人?」
「我應該......相信吧......不,我相信,我相信自己是有溫度的人。」他的語氣從懷疑到慢慢肯定。
「這件事情,只要你相信就會發生,給你自己多一點時間去重新認識自己吧!」
對話在這裡結束了。當時這個提問在課堂上花了不少的時間,幸好同學們都沒有露出不耐煩的情緒,反而是很專注在聽我們的對話。
結業後,與學員們一一道別,這位學員留到了最後,直到同學們都離開,他才來跟我說話。
「老師,謝謝你花那麼多時間在我的問題上面。」
我臉紅「不客氣啦,我做我應該做的。」
「我後來仔細想想,原來我是因為不喜歡這些努力背後的意義,所以否定了自己,但在這些對話的過程中,我為它們賦予了新的意義,現在我覺得自己渾身舒暢。所以我覺得我一定要親自跟你道謝。」
其實一切的發生都是自然而然,因為他問了,同學插話了,他流露情感了,我只是站在旁觀者的角度,輕輕推了一把。最後我自己也有極大的收穫,我也要和你們說聲謝謝。
「重新賦予意義」這句話至今都常常會在我腦袋裡迴響,不知道這個故事讓你有什麼想法呢?
你也曾經否定自己嗎?
看完這段對話,你有什麼想法改變嗎?若有機會在課堂上見面,歡迎你與我分享。
你是否曾有「好想回到過去的自己」的想法呢?
有些人小的時候很文靜,但因為某些原因,變得非常外向,多年後的一天,想起自己小時候的樣子,忽然覺得自己已經不再像是原本的自己。有些人則是過去很活潑,也因為某些原因,變得相當冷靜,多年後忽然開始討厭起沒有溫度的自己。
這樣的故事在我們身邊層出不窮,相信幾乎是每個人一輩子都可能會有過的想法吧!
有一次在我的公開班,遇到一個學員,他全身散發一種社會菁英的氣質,讓人覺得很有高度,很可靠。然而課程進入尾聲,在進行問答解惑的單元,他說著說著竟然在眾人面前哽咽了,但那時候的互動品質很棒,所以我決定要跟大家分享這個故事。
他寫下的問題是這樣的:
「覺得自己習慣的說話方式是一種面具,現在想要更接近自己原本的樣子,但是假裝久了,很難回去,該怎麼辦?」
一開始我看到這個問題,並沒有很理解這背後想要尋求什麼樣的結果,所以我就好奇問了,可以多說一些嗎?
他說,在學生時代,因為自己很外向的關係,小時候曾經人緣很好,可是從國中升上高中,換了一個環境,忽然之間就被同學們排擠,讓他非常受傷。所以從那之後,他決定讓自己成為一個群體之外的人,盡可能讓自己散發著「有用」的氣質,與人交流總是就事論事,不談感情。就算被人在背後說閒話,他也盡可能忽略,並告訴自己這個社會是靠實力取勝。
這樣的成長背景,讓他博得主管的信賴,畢竟在工作上,這樣的特質給人臨危不亂、公正不阿的感覺,所以他很快就當上了公司的管理階層。
我問,結果不是挺好的嗎?什麼原因讓你對自己失去信心?
他說,他偶爾會懷念自己大聲說話、開懷笑的模樣,看著一些比較外向活潑的同事,會羨慕他們身邊總是圍繞著很多朋友,而自己總是只有幾個好友常在聯絡,在那些朋友有事無法與他交流的時候,他自己一人總是感到孤單寂寞。
說著說著他就哽咽起來。
這時有一位同學舉起手,
問:「老師,關於交朋友這件事情,我可以發表一點想法嗎?」
我說當然好啊,聽聽別人的價值觀挺好的,可以提供不同的角度來思考。
「我嘛,其實也是比較外向的類型,所以身邊總是有很多人圍繞。但是你知道嗎?我們這樣的人,也會常常感到孤單寂寞,身邊圍繞著那麼多的人,能夠理解自己的人有多少?而能夠理解自己,又沒有企圖的知己,更是少之又少。有時候啊,我反而很羨慕你這樣的,雖然總是獨來獨往,卻有幾個確定的知心好友,生活挺單純的呢!」
大家聽完頻頻點頭,相信是讓大家都很有感。我順著這些內容,也對原先提問的學員補充了一點想法。
「的確很多人都是在被掌聲和擁抱沖昏頭之後,才看見那些圓滿背後有多大的空虛,而花了大量的時間累積了歷練,才開始懂得怎麼樣去分辨誰是朋友,但那些真心卻已經不再等候。你現在這樣的狀態我個人認為也沒有不好,你提早將濾網裝起來,省去了篩選朋友的階段,我相信也有很多人對你的現況是羨慕的。想要讓自己身邊圍繞著人群,是你想要的嗎?」
提問的學員陷入了思考,停頓了十秒後,
他說:「我想,我真正想要的,應該是能夠找回原本的溫度,現在的我,冷冰冰的,我不是很喜歡。」
我覺得我們的互動開始真正進入狀況。
「你認為是什麼阻礙了你的溫暖與熱情呢?」
「可能是過去被排擠的傷痛吧,那時我又是擔心再度被欺負,又氣憤得想要報復,所以才變成現在這樣。」
「小時候會這樣想,我想那在所難免。在經歷了這麼多之後,用你現在的高度重新看待被排擠這件事,現在的你怎麼看呢?」
「咦?」他露出很驚訝的表情,告訴我這個問題他從來沒有想過。
我繼續說:
「我看到的是,你做出了很多努力,這些努力,幫助你比別人用更成熟理性的態度去解決問題,得到了人們的信任,也為你爭取到很多機會。這些努力真的很棒,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呢!」
「可是現在的我,應該怎麼樣去表現從前那樣的溫度呢?我覺得好難。」
「那這就要問你自己了,因為這是不存在技巧的,你願不願意去相信你自己是個有溫度的人?」
「我應該......相信吧......不,我相信,我相信自己是有溫度的人。」他的語氣從懷疑到慢慢肯定。
「這件事情,只要你相信就會發生,給你自己多一點時間去重新認識自己吧!」
對話在這裡結束了。當時這個提問在課堂上花了不少的時間,幸好同學們都沒有露出不耐煩的情緒,反而是很專注在聽我們的對話。
結業後,與學員們一一道別,這位學員留到了最後,直到同學們都離開,他才來跟我說話。
「老師,謝謝你花那麼多時間在我的問題上面。」
我臉紅「不客氣啦,我做我應該做的。」
「我後來仔細想想,原來我是因為不喜歡這些努力背後的意義,所以否定了自己,但在這些對話的過程中,我為它們賦予了新的意義,現在我覺得自己渾身舒暢。所以我覺得我一定要親自跟你道謝。」
其實一切的發生都是自然而然,因為他問了,同學插話了,他流露情感了,我只是站在旁觀者的角度,輕輕推了一把。最後我自己也有極大的收穫,我也要和你們說聲謝謝。
「重新賦予意義」這句話至今都常常會在我腦袋裡迴響,不知道這個故事讓你有什麼想法呢?
你也曾經否定自己嗎?
看完這段對話,你有什麼想法改變嗎?若有機會在課堂上見面,歡迎你與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