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老師的說話筆記【傾聽的忘我與專注】
2018 Apr 10 未分類
文/羅鈞鴻
小虎我小時候在學習上有些障礙,小學五年級開竅,才學會注音符號。但我並不是自閉,也沒有過動症狀,而是太晚才開始構築自己的世界觀。
在我開竅前,只要與人溝通交流時,我很容易會有一種「靈魂附體」的感覺:彷彿我進入了對方的身體裡,正在用我面前這個人的眼睛看到我自己,或是用這人的耳朵聽到附近的聲音;我可以感覺到這個人嘴唇的動作,牙齒感受到空氣進出的冷熱,甚至當下的心跳。
不過這讓我在與人交流時感到混亂,因為小時候不懂事,當我正專注在這些感覺中時,我聽不懂、聽不進對方跟我說的話,而且一說完我就忘記,那讓我非常非常困擾,所以後來就變成了一個害羞的孩子。
雖然那都是很小時候的事情了,不過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然而,小時候那種狀態,卻很難再去體驗,當時不知道為什麼,從某一天開始,忽然就變得聰明起來了,忽然我看得清楚眼前的事物,不再只有輪廓;忽然我聽得懂人們說話,有段落有修辭,不再只有聲音本身。不過這也不是壞事,因為這樣我才能跟正常人一樣生活,我反而覺得很高興。
長大後,專職學溝通、教溝通,也許是一種命中注定,因為自己曾經不善於溝通,所以下了功夫去觀察去研究,反而成了自己身上最拿手的能力。
我研讀書籍、參加課程,潛心研究傾聽的技巧與能力後,我慢慢發現,當自己正在專注聆聽時,也能進入類似小時候的那種「靈魂附體」狀態,但跟小時候又不完全一樣。因為長大後的我比較懂事了,我不只能感受對方身上龐大的感覺資訊,也能聽懂對方想要表達的內容,甚至能聽出沒說出口的話。
後來我終於明白,這個狀態是一種傾聽的高度境界,只是因為小時候我的自我構築得較晚,所以才會常常處在混亂的狀態中。而當我開始擁有自己的想法和自主性,我就是以「我」這樣的濾鏡在看待世界,用「我」的角度在思考,所以無法進入這樣的狀態。
「我」是那裡來的呢?
人們的成長過程都不同,所以就會有不同的「世界觀」,「我」就是在自己的世界觀當中漸漸被構築出來。因此人們有時相似,有時相異,還有些時候看似相似卻迥然不同。要能進入更高層次的溝通,進入彼此的「流」當中,我認為,可以先認識這兩塊溪流中的礁石。
擾流礁石之一:內在對話
我們在聽人說話時,第一個會遇到的障礙就是,用自己的世界觀解讀對方的世界觀,於是產生很多內在的對話:「唉唷,哪有這樣待人處事的啦!」、「這邏輯根本搞錯了好不好!」、「如果我是他,我才不會做這種愚笨的決定!」
這也是所謂的「價值判斷」,那是開口之前在腦內經歷的一場風暴,但是它對於我們去理解他人並沒有幫助。所以在這裡必須要修練,養成一個新的習慣,就是接受別人跟自己不同,並且開放的去聆聽。
擾流礁石之二:不實際的想像
當我們拋下了價值判斷,仍有一個障礙,來自「無知的想像」,因為我們經歷有限,能理解感受的程度,將隨著生活歷練增長,但在那之前,我們容易用自己僅有的經驗去想像那些自己還不明白的感受,所以在真正的感覺上會有誤差,因此會錯意,做出的反應也就讓對方感到失望,或是花更多力氣重新解釋了。
要克服這樣的未知想像,練習的是誠實面對自己的「無知」,只以自己已知的來回應,對於未知,要嘛深入詢問,要嘛暫時略過。
拋下這些「判斷」、「想像」之後,我們才得以借出身上的感官,進入高層次的聆聽:聽見對方的問題,以及問題背後的問題;聽見對方當下各種身心狀態,用對方當下的狀態理解事物;進入彼此之間的某種「流動」,且隨波徜徉,且操槳航行,卻不起波瀾。
雖然說,學習這些傾聽的境界,目的是成為一個好的教練,但我發現這樣的學習帶給我的不僅僅是對於教學的啟發,更是自己與自己對話時重要的基礎。
當自己可以隨心而行,不易受到外在力量的影響,即使失敗也沈得住氣去調適再出發,自己就是自己最好的教練,我們也就幾乎掌握自己所有的人生了!
小虎我小時候在學習上有些障礙,小學五年級開竅,才學會注音符號。但我並不是自閉,也沒有過動症狀,而是太晚才開始構築自己的世界觀。
在我開竅前,只要與人溝通交流時,我很容易會有一種「靈魂附體」的感覺:彷彿我進入了對方的身體裡,正在用我面前這個人的眼睛看到我自己,或是用這人的耳朵聽到附近的聲音;我可以感覺到這個人嘴唇的動作,牙齒感受到空氣進出的冷熱,甚至當下的心跳。
不過這讓我在與人交流時感到混亂,因為小時候不懂事,當我正專注在這些感覺中時,我聽不懂、聽不進對方跟我說的話,而且一說完我就忘記,那讓我非常非常困擾,所以後來就變成了一個害羞的孩子。
雖然那都是很小時候的事情了,不過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然而,小時候那種狀態,卻很難再去體驗,當時不知道為什麼,從某一天開始,忽然就變得聰明起來了,忽然我看得清楚眼前的事物,不再只有輪廓;忽然我聽得懂人們說話,有段落有修辭,不再只有聲音本身。不過這也不是壞事,因為這樣我才能跟正常人一樣生活,我反而覺得很高興。
長大後,專職學溝通、教溝通,也許是一種命中注定,因為自己曾經不善於溝通,所以下了功夫去觀察去研究,反而成了自己身上最拿手的能力。
我研讀書籍、參加課程,潛心研究傾聽的技巧與能力後,我慢慢發現,當自己正在專注聆聽時,也能進入類似小時候的那種「靈魂附體」狀態,但跟小時候又不完全一樣。因為長大後的我比較懂事了,我不只能感受對方身上龐大的感覺資訊,也能聽懂對方想要表達的內容,甚至能聽出沒說出口的話。
後來我終於明白,這個狀態是一種傾聽的高度境界,只是因為小時候我的自我構築得較晚,所以才會常常處在混亂的狀態中。而當我開始擁有自己的想法和自主性,我就是以「我」這樣的濾鏡在看待世界,用「我」的角度在思考,所以無法進入這樣的狀態。
「我」是那裡來的呢?
人們的成長過程都不同,所以就會有不同的「世界觀」,「我」就是在自己的世界觀當中漸漸被構築出來。因此人們有時相似,有時相異,還有些時候看似相似卻迥然不同。要能進入更高層次的溝通,進入彼此的「流」當中,我認為,可以先認識這兩塊溪流中的礁石。
擾流礁石之一:內在對話
我們在聽人說話時,第一個會遇到的障礙就是,用自己的世界觀解讀對方的世界觀,於是產生很多內在的對話:「唉唷,哪有這樣待人處事的啦!」、「這邏輯根本搞錯了好不好!」、「如果我是他,我才不會做這種愚笨的決定!」
這也是所謂的「價值判斷」,那是開口之前在腦內經歷的一場風暴,但是它對於我們去理解他人並沒有幫助。所以在這裡必須要修練,養成一個新的習慣,就是接受別人跟自己不同,並且開放的去聆聽。
擾流礁石之二:不實際的想像
當我們拋下了價值判斷,仍有一個障礙,來自「無知的想像」,因為我們經歷有限,能理解感受的程度,將隨著生活歷練增長,但在那之前,我們容易用自己僅有的經驗去想像那些自己還不明白的感受,所以在真正的感覺上會有誤差,因此會錯意,做出的反應也就讓對方感到失望,或是花更多力氣重新解釋了。
要克服這樣的未知想像,練習的是誠實面對自己的「無知」,只以自己已知的來回應,對於未知,要嘛深入詢問,要嘛暫時略過。
拋下這些「判斷」、「想像」之後,我們才得以借出身上的感官,進入高層次的聆聽:聽見對方的問題,以及問題背後的問題;聽見對方當下各種身心狀態,用對方當下的狀態理解事物;進入彼此之間的某種「流動」,且隨波徜徉,且操槳航行,卻不起波瀾。
雖然說,學習這些傾聽的境界,目的是成為一個好的教練,但我發現這樣的學習帶給我的不僅僅是對於教學的啟發,更是自己與自己對話時重要的基礎。
當自己可以隨心而行,不易受到外在力量的影響,即使失敗也沈得住氣去調適再出發,自己就是自己最好的教練,我們也就幾乎掌握自己所有的人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