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大 I 人,一定沒辦法認識新朋友啦……
2025 Mar 14 人際溝通
「我是內向的 I 人,我沒辦法主動認識新朋友啦……」
「交朋友是 E 人的事,跟我這個 I 人無關……」
常看到大家用 MBTI 解釋自己的「社交耐受性」,特質外向 (E) 比較喜歡社交活動,內向 (I) 對於社交則是害羞到不行……我覺得這種解釋方式太極端了~內向特質並沒有你想得那麼弱啦!
外向的特徵是情緒表現比較豐富,感染力強,所以對於聚集群眾跟抓住注意力來說,是比較有優勢的。但是,如果今天你需要的是與他人在一個自在的狀態好好交流,情緒稍微內斂一些,也會讓人比較可以不用一直保持高強度的情緒來回應,精神上可以放鬆不少喔!
事實上,不論你的自我表達傾向內向還是外向,面對陌生人會感到尷尬,是因為對於這方面的應對能力不足所產生的不安全感。而學習這些拿捏人際距離的能力,是不需要讓自己暴露在不舒服的情境,就可以達成的喔!等等跟你分享幾招~
說到不安全感,內向的人不安時,通常因不知所措,而傾向壓抑情緒,變得很少話(靜默),或是討好附和(投降);而外向的人感到不安時,會用高強度的情緒來應對,例如歡樂地顧左右而言他(逃避),或激動地辯論(戰鬥)。
這些不安的症狀,在我自己的成長歷程,全都體驗過~(這些故事暫且略過)總之我後來就為自己發展出了兩種社交策略,讓我可以「有意識」地選擇:一種是高調的「氣氛帶動者」,另一種是低調的「同理傾聽者」。通常在我感覺精神需要放鬆的時候,我就會選擇後者,並且貫徹執行。
___
「同理傾聽者」的策略很簡單,就是做跟你在外向狀態時相反的行動!
第一,到你不常去的地方待著。
像是大家平常都看你坐中間的沙發,你今天忽然改坐角落的高腳椅,這可以暗示周邊的人「我今天模式不一樣」,會讓別人對自己的情緒變化有心理準備,接受度也會提高,你就不用因此感到不好意思了。
第二,手邊要有一個可獨自進行的活動。
獨自進行的活動,可以創造一個別人隨時跟你斷線,也不覺得焦慮的氛圍。因為當你原本正在做某件事,忽然被周遭的話題吸引,稍微聊兩句,然後回去做手邊的事情,別人通常就不會覺得一定得找什麼話題來活絡氣氛,焦慮感可以除去不少~
我以前有買一本小小本的數獨冊,偶爾拿出來沉浸在邏輯推理的世界裡。後來 iPhone 和 iPad 上也有做得很不錯的數獨 App,我當時常常在酒吧拿出來解解謎,很少見到有人在酒吧做這種事,但從來沒有人覺得我是怪咖,所以放心吧!
第三,當個好聽眾,不需要靈巧的口才。
好聽眾或好觀眾的特質是什麼?就是願意給出很多情感的回饋,但從不搶走風采。
外向者的表現是,樂與主動分享自己的想法,擅長用情緒與口才去感染群眾。相反的,內向者則是喜歡去聆聽,努力去理解和體會他人。當人們覺得自己被很認真聆聽和理解的時候,就會感到極大地被尊重,更願意在這種安全感的氛圍中揭露自己,未來希望和你相處的機會也就更大了~
___
啊啊,寫到這忽然發現,本來只是想要寫一點「為自己貼標籤」的看法,結果不知不覺寫成了技巧分享!
但你有沒有發現,內向的你,根本不需要有什麼作為,你不需要在意自己表現得好不好、是否給別人帶來好感。只要你能認識自己性格上的優勢,就不用再為了社交而繃緊神經。
人類是社會性的動物,無論性格內向還是外向,都會有與人交流的需求,而社交壓力大小的差別,只在於擅不擅長而已。只是,如果我們每次都用「我是個 I 人」當理由來逃避面對不擅長的事情時,我們就失去讓自己得到成長的經驗值了~
雖然還是會有一些人堅持說:「少來,我就只想活在自己的小世界,就是不需要交朋友」,但大多數這麼說的人,其實是因為「不知道該怎麼面對與他人互動的陌生感」,所以很用力地把「表現自我」的幅度給降到最低,才會看起來一臉酷酷的。
所以換句話說,這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看起來難以親近的酷哥,其實都只是在隱藏自己的害羞而已啦!(我這樣講應該不會得罪人吧?)
把標籤撕了吧!對自己的感受誠實一點,讓自己展現得更真誠,這樣做人其實會比較輕鬆喔!😁
___
最後,邀請你來報名參加我的直播講座【陌生開發不尷尬!拓展人際關係的聲音互動攻略】,我會跟你分享,透過對內在安全感的敏銳度,來與他人更自然地拉近關係的方法,希望能幫助你找到屬於自己自在的社交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