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老師的說話筆記【給自己一個不做自己的機會】
2018 Jan 23 未分類
文/羅鈞鴻
來學聲音表達的人,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小挫折,因為說話習慣是一輩子的養成,若想要在很快的時間有所改變,就會感覺到非常彆扭,不僅僅是肌肉不適應,心裡的尷尬更是難以跨越。
原先說話習慣快的,忽然要慢下來,會覺得呼吸不順甚至都要中斷了;原先說話太輕柔的,忽然要變得鏗鏘有力,就會覺得充滿罪惡感,不斷對自己產生懷疑:我這樣真的好嗎?會不會不禮貌?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在課堂中,我給大家的練習方式就是練習「朗讀」,不需要花太多時間,每天利用空檔,大約五到十分鐘即可。我推薦的練習時機是,當你在閱讀的時候,看到文字就把他唸出來。當然練習的時候需要一些方法,才能引導自己進步而不是卡住,這個容我在課堂上再跟你分享。
為什麼要練習朗讀呢?
因為若想要把所學的技巧「直接」用在生活當中,我們會面對他人疑惑的眼光,而當自己又沒有那麼熟悉-對你的體驗而言-這些新玩意兒,難免表現得不太協調。就好像一個肢體不那麼協調的人,要在眾人面前表演從來沒認真練習過的後空翻一樣,心裡越有壓力,挫折感越大,也越容易放棄。
然而,當你回家練習朗讀的時候,你是「一個人」的狀態,沒有在跟人面對面做社交連結,在這樣的狀況下,我們對於自己表現得跟平常不一樣這件事就不會變得太過彆扭,心裡那關就容易過得去。
我主張:只要你能夠在一個人的時候練習到「不假思索」,那麼這些能力就會自然融入到你的生活中。
舉例來說,像是課堂上談的「斷句」方法,若是平常說話連珠砲,不習慣停頓的人,忽然要在說話中加入斷句,根本要了他的命。因為這個過程當中,他的不習慣,或稱做不安的感覺,會告訴自己:「那不是我、那不是我、那不是我」,這些下意識的抗拒,也就無法讓身體的肌肉放鬆去適應那些力量和節奏。
但是當他把斷句這個技巧帶回家裡去,作為回家功課的時候,他得以在一個人的時刻,給自己一個「不做自己」的機會。畢竟一個人的時候,你想當誰就當誰,除了自己,沒有任何人會對此有意見。
也因為只有自己可以阻止自己在一個人的時候「不做自己」,所以除了不斷練習之外,更重要的,就是告訴自己「我是、我能夠、我理所當然可以」,因為只要你是,你根本想都不用想,就如同:因為我是一個勤奮的人,所以我吃完早餐就開始處理郵件,這是想都不用去想的事情;因為我是一個講究效率的人,所以我選擇有效的方法,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Yes, I am!”這是在做任何練習的時候,都很重要的一個信念喔。
來學聲音表達的人,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小挫折,因為說話習慣是一輩子的養成,若想要在很快的時間有所改變,就會感覺到非常彆扭,不僅僅是肌肉不適應,心裡的尷尬更是難以跨越。
原先說話習慣快的,忽然要慢下來,會覺得呼吸不順甚至都要中斷了;原先說話太輕柔的,忽然要變得鏗鏘有力,就會覺得充滿罪惡感,不斷對自己產生懷疑:我這樣真的好嗎?會不會不禮貌?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在課堂中,我給大家的練習方式就是練習「朗讀」,不需要花太多時間,每天利用空檔,大約五到十分鐘即可。我推薦的練習時機是,當你在閱讀的時候,看到文字就把他唸出來。當然練習的時候需要一些方法,才能引導自己進步而不是卡住,這個容我在課堂上再跟你分享。
為什麼要練習朗讀呢?
因為若想要把所學的技巧「直接」用在生活當中,我們會面對他人疑惑的眼光,而當自己又沒有那麼熟悉-對你的體驗而言-這些新玩意兒,難免表現得不太協調。就好像一個肢體不那麼協調的人,要在眾人面前表演從來沒認真練習過的後空翻一樣,心裡越有壓力,挫折感越大,也越容易放棄。
然而,當你回家練習朗讀的時候,你是「一個人」的狀態,沒有在跟人面對面做社交連結,在這樣的狀況下,我們對於自己表現得跟平常不一樣這件事就不會變得太過彆扭,心裡那關就容易過得去。
我主張:只要你能夠在一個人的時候練習到「不假思索」,那麼這些能力就會自然融入到你的生活中。
舉例來說,像是課堂上談的「斷句」方法,若是平常說話連珠砲,不習慣停頓的人,忽然要在說話中加入斷句,根本要了他的命。因為這個過程當中,他的不習慣,或稱做不安的感覺,會告訴自己:「那不是我、那不是我、那不是我」,這些下意識的抗拒,也就無法讓身體的肌肉放鬆去適應那些力量和節奏。
但是當他把斷句這個技巧帶回家裡去,作為回家功課的時候,他得以在一個人的時刻,給自己一個「不做自己」的機會。畢竟一個人的時候,你想當誰就當誰,除了自己,沒有任何人會對此有意見。
也因為只有自己可以阻止自己在一個人的時候「不做自己」,所以除了不斷練習之外,更重要的,就是告訴自己「我是、我能夠、我理所當然可以」,因為只要你是,你根本想都不用想,就如同:因為我是一個勤奮的人,所以我吃完早餐就開始處理郵件,這是想都不用去想的事情;因為我是一個講究效率的人,所以我選擇有效的方法,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Yes, I am!”這是在做任何練習的時候,都很重要的一個信念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