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老師的說話筆記【放鬆才會有力量】
2018 Feb 23 未分類
文/羅鈞鴻
在學習發聲的時候,一般人們會想要學會控制自己的聲音,所以很努力去感受自己發聲的感覺,並且去調整這些肌肉的運作。但是這些發聲的肌肉屬於不隨意肌,你無法輕易的控制他們的運動,加上發聲是一種快速振動運動方式,它的不穩定性又更高了。
為了要幫助學員們學得更好,我會提醒他們「不要主動發聲」。
如果發聲時想著要主動控制聲音,就會產生肌肉的不協調,發聲時那種不自主的力量與想要控制的力量就會打起架來,肌肉用了很多力氣,聲音的效果卻沒那麼好,這些力氣不僅白費,而且也造成肌肉的勞損。
所以,與其想著「我要怎麼發聲」,不如專心地注視你的溝通對象,或者專心感受自己當下的感覺,讓你的身體自然與環境產生連結。
很多時候,我們與他人互動,也會想著「我想讓你覺得我貼心」、「我想讓你覺得我有自信」、「我想讓你覺得我可愛」等。不過越是想要控制他人的感覺,就越難以達到。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那是別人的感覺,不是你的感覺啊!
我們無法決定別人要如何感覺,即使一場表演鋪陳得再好,也不是所有觀眾都會按照導演想要的感覺去思考。說話也是一樣,就算你再清楚我說什麼或或怎麼說會給別人什麼樣的想法,即使你做了,對方也不見得會按照你的預期去想。
所以,不要把自己的成功與否,建立在「對方是否按照我的預期」上,因為這樣的期望是本末倒置的,若不能將專注力放在自己真正能影響的範圍中,而是預期我不能影響都要如我所願,這樣的挫折感會遠比快樂還要豐富。
想著這些對他人反應的期望,並做出策略是很累的。
事實上,表達想法的確是個需要耗能的事情,你當下不累一點,當你表達完,你會發現後續你會更累......像是工作的交辦上,你以為自己講清楚了,但同事做出來完全跟你想的不一樣,你得花更多心力去處理,但如果在當下能夠多換位思考一下,結果絕對差很多。至於任何溝通的技巧,都是習慣成自然,自己的消耗是會越來越少的。
我認為,表達的「成功」與否,不在於是否讓對方擁有自己想要的感覺,而是在於,能否表達清楚,同時對方也聽得進去。也就是減少對方理解所需的精神消耗,並因應對方思考習慣與性格來調整說話方式,增加情感的參與度。
要累就累在聰明的地方,才能省下更多珍貴的時間。功夫裡頭的「四兩撥千斤」,並非以無化有,而是以小搏大,仍須四兩力的~態度上的放鬆,不是不在乎,只是不執著罷了。
說話時,養成一些習慣:
1. 感受你與人在空間的距離
2. 花更多時間注視聽眾
3. 對於非預期反應展現開放的態度,先接受再回應
把專注力從「我想給你什麼感覺」移開,試試增加對人、對當下環境的感受吧!請相信你自己,只要夠放鬆,你的身體就會開始學習,並且告訴你怎麼樣會更好!
在學習發聲的時候,一般人們會想要學會控制自己的聲音,所以很努力去感受自己發聲的感覺,並且去調整這些肌肉的運作。但是這些發聲的肌肉屬於不隨意肌,你無法輕易的控制他們的運動,加上發聲是一種快速振動運動方式,它的不穩定性又更高了。
為了要幫助學員們學得更好,我會提醒他們「不要主動發聲」。
如果發聲時想著要主動控制聲音,就會產生肌肉的不協調,發聲時那種不自主的力量與想要控制的力量就會打起架來,肌肉用了很多力氣,聲音的效果卻沒那麼好,這些力氣不僅白費,而且也造成肌肉的勞損。
所以,與其想著「我要怎麼發聲」,不如專心地注視你的溝通對象,或者專心感受自己當下的感覺,讓你的身體自然與環境產生連結。
很多時候,我們與他人互動,也會想著「我想讓你覺得我貼心」、「我想讓你覺得我有自信」、「我想讓你覺得我可愛」等。不過越是想要控制他人的感覺,就越難以達到。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那是別人的感覺,不是你的感覺啊!
我們無法決定別人要如何感覺,即使一場表演鋪陳得再好,也不是所有觀眾都會按照導演想要的感覺去思考。說話也是一樣,就算你再清楚我說什麼或或怎麼說會給別人什麼樣的想法,即使你做了,對方也不見得會按照你的預期去想。
所以,不要把自己的成功與否,建立在「對方是否按照我的預期」上,因為這樣的期望是本末倒置的,若不能將專注力放在自己真正能影響的範圍中,而是預期我不能影響都要如我所願,這樣的挫折感會遠比快樂還要豐富。
想著這些對他人反應的期望,並做出策略是很累的。
事實上,表達想法的確是個需要耗能的事情,你當下不累一點,當你表達完,你會發現後續你會更累......像是工作的交辦上,你以為自己講清楚了,但同事做出來完全跟你想的不一樣,你得花更多心力去處理,但如果在當下能夠多換位思考一下,結果絕對差很多。至於任何溝通的技巧,都是習慣成自然,自己的消耗是會越來越少的。
我認為,表達的「成功」與否,不在於是否讓對方擁有自己想要的感覺,而是在於,能否表達清楚,同時對方也聽得進去。也就是減少對方理解所需的精神消耗,並因應對方思考習慣與性格來調整說話方式,增加情感的參與度。
要累就累在聰明的地方,才能省下更多珍貴的時間。功夫裡頭的「四兩撥千斤」,並非以無化有,而是以小搏大,仍須四兩力的~態度上的放鬆,不是不在乎,只是不執著罷了。
說話時,養成一些習慣:
1. 感受你與人在空間的距離
2. 花更多時間注視聽眾
3. 對於非預期反應展現開放的態度,先接受再回應
把專注力從「我想給你什麼感覺」移開,試試增加對人、對當下環境的感受吧!請相信你自己,只要夠放鬆,你的身體就會開始學習,並且告訴你怎麼樣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