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老師的說話筆記【選擇不發聲的智慧】
2018 Feb 08 未分類
文/羅鈞鴻
黑澤明的《七武士》電影中,有一段是武士們抓到了一名山賊的斥侯,將他綁起來,打算從他身上得到更多關於山賊集團的資訊。然而一直受到山賊欺負的農民們,難得逮到了可以洩恨的機會,對他拳打腳踢。武士們拼命阻擋暴民的怒氣,最後則是由一名老太太動之以情,說她必須為她死去的兒子報仇,武士頭子才終於放棄從這名山賊身上得到有用的資訊,任由老太太割下他的頭顱…。
在故事的最後,雖然與盜賊的戰爭打贏了,武士頭子島田勘兵衛卻感慨地說:「這也是場敗仗……贏的並不是武士,而是農民。」
我常常在想,電影裡的「農民」究竟影射著什麼?
在網路世界,甚至延伸至網路世界發起的現實活動,有個「打落水狗」的群眾現象,就是當一個知名人士、企業、團體,做出不符合大眾期待的行為時,人們一窩蜂的窮追猛打、喧囂叫罵。然而在出事之前,我們對這些人或團體則是惹都不敢惹呢…
每次我看到這類網路新聞底下的網友留言,都會無奈地搖搖頭…其實較早發文的前幾個留言已經對於被抨擊者提出非常嚴厲的指責了,然而網友們表現出的情緒卻超過了應有的程度,不斷地用留言疊加這份情緒,持續地放大問題,讓我們忘了他們最初的美意。
這樣的情形也發生在名人身上,一個人若曾做出了不符合道德的行為,例如劈腿,網友們常常因為他曾經做過的行為,對他的其他行為進行扭曲並撻伐…事後澄清,卻也得不到應有的道歉…
當我們點出問題之後,其實要做的就是解決問題。然而在群眾的情緒渲染之下,我們做的不是解決問題,而是不斷放大問題。雖然我們的發言無法去實際解決問題,畢竟非我們的影響範圍能觸及,但是放大問題並不是個良好的選擇。
我覺得,對別人落井下石很簡單,打落水狗也會讓我們在心理上有種莫名的快感,然而這樣的行為並無法表現出自己是個道德高尚的人,頂多只是相同想法的人 (然而未必是有相關際遇的人) 互相解恨而已。
有時我們醞釀一個想法很久了,想要講,想得不得了。但是你要記得:
「發不發聲是一種選擇,選擇發聲需要勇氣;可以發聲卻選擇不發聲,則是一種智慧了。」
在這個不知道敵人是誰的時代,戰爭存在於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裡,而每一個人的行為都可能影響著整個戰局的情勢。你要讓山賊、農民,還是武士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