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話筆記:不糾結的覺察練習
2021 Mar 13 未分類
文/羅鈞鴻(小虎) 上禮拜帶孩子到兒童新樂園,有一個很酷的裝置,是大人和小孩可以一起坐在機器人上,操控機器人,看起來非常帥氣!這讓我想起 2013 年上映的《環太平洋》,回家之後又重看一遍,比起八年前有更多的感觸了。
讓我最印象深刻的設定,除了巨大怪獸、機甲獵人,還有「浮動連結」系統-兩位駕駛員要同步彼此意識,進而用兩人大腦驅動巨大機械,所依靠的技術。這個系統也不是萬能的,必須滿足一些條件,才能讓機甲獵人動起來出任務。
故事裡的人物因為在浮動連結過程中,腦中閃現了一些放不下的回憶,於是兩人不僅無法控制機甲獵人,還被困在大腦深處。把這樣的場景替換到生活中,很多時候在溝通過程裡,若我們無法放下過去帶來的傷害,也難以在關係上更進一步。
這個條件我想在真實人生也是一個重要的提醒,那就是「不糾結」。
曾有一個朋友,在過去家庭關係中,受到忽略和壓抑,對於「沒關係」三個字會做出過度的反應。
感嘆當時太年輕。一次,朋友們聚會,餐廳服務生因為點餐時出錯菜了,讓這位朋友等了很久,於是我們為了表達不滿,在回饋表上寫了這個狀況,餐廳經理急急忙忙跑出來跟我們道歉,這位朋友希望能得到更多補償,所以口氣比較衝,眼見一旁服務生臉色也變了,餐廳經理為了避免服務生與顧客衝突,用安撫的語氣說「好好好,沒關係沒關係」,無意間踩了他的地雷。
「什麼沒關係,哪裡沒關係?」他的歇斯底里讓整個場面鬧得非常難看,好在經理身段夠軟,用道歉化解了危機,但之後我就再也沒有與那朋友相約過了。
平心而論,餐廳經理沒有要忽略他或是打發他的意思,但是朋友並不是以當下情境來做判斷,而是依照過去的習慣,聽到了「沒關係」三個字之後,條件反射的以一個強烈情緒來自我保護。相信類似的情境,在每個人的生活裡都能看得見。
話說回來,要如何避免情緒反射性的回應?糾結於過去,很多時候是無意識的,因此,我們可以將時常發生的狀況歸納出觸發點,我們就認識了自己的「地雷」,也就有了自我覺察的依據。以下分享我的做法:
第一步是「自我覺察」
當你發現自己正在某種說不上來但不合理的情緒當中,那極可能與過去經驗有關。這時候弄清楚發生的理由是非常必要的,知道是什麼影響了自己,就有機會更常覺察相關的狀況。
第二步是「設定提醒」
自我覺察之後,可以自我提醒,但很多時候自己很難去對抗自己長年累月養成的習慣,所以有時候也得依賴外界的資源,與你的好友談談的對自己的發現,並且邀請對方針對你的這個問題大膽提醒。如此一來,在自己無法覺察的時候,總會有比你肩膀上的小天使更加可靠的大天使會幫助你。
第三步是「改變稱號」
當你發現自己已經從某事的糾結中走出,告訴自己「我現在是個OOO的人了!」例如:「我現在是個能夠承擔他人情緒的男子漢!」、「我雖然平常是隻兔子,但我也能夠當一隻烏龜」。當你給自己一個不同卻又具體的形象,利用這個「我們很難違抗自己的角色設定」的心理機制,這些形象就會成為驅動你成為更好自己的強大推手了!
最後,來談談糾結背後的人生功課,環太平洋中「浮動連結」為我帶來的啟示是,沈溺在過去的自我對話,就會造成在當下的無效溝通。因為我的過去有過陰影,所以我用我的恐懼想像你此刻的意圖,因此忽略了你的善意,把你想成惡人。許多不必要的衝突都是這樣來的,不是嗎?
曾聽一個老師說:「你越是逃離你的人生功課,身邊愛你的人就要承擔越多後果。而你不去把功課做掉,你的功課有一天會來把你做掉。」這些話聽起來非常恐嚇,但是這道理卻也夠深刻。
這裡還有一段小插曲:一位網友看我在社群分享上面這段文字之後,跟我有過這樣的辯論:「只要真心相愛,沒有什麼不能承擔,這個世界上是有這種不求回報的愛的!」
我並非否定世界上有著不求回報的愛,但我認為真正的愛不只是一種行動,更是一種能夠激發更多「愛的行動」的行動。基於這樣的出發點,愛的行動會帶著「想要讓對方更好」的信念,就如同我用我的火把點燃你的火把,如果我的火把不僅無法點起你的火,還會讓我的火熄滅,但我卻一味自溺於這個付出的過程,這樣的愛我會將之歸類為,只是想要當一個「正在愛」的人而自我滿足罷了。
有時候,勇敢打破現況,幫助對方看見應該做的功課,陪伴對方經歷這段痛苦,這才符合為了找到生命出路而付出的愛的行動。
📖 延伸閱讀:給即將成為文字書寫者的你:從零到一的 3 大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