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如果我個性不夠外向,怎麼培養聲音魅力呢?
2021 Nov 18 未分類
文/羅鈞鴻(小虎)
「我就是無法在別人面前大聲說話,也沒辦法放開身體去做出豐富的肢體語言,是不是我應該要變得再更外向一點呢?可是這件事好難啊……」
在我們的見識還不夠寬廣的時候,總是只看到某群人的活躍,所以難免會把「外向」跟「魅力」牽扯在一起。
然而,並不是只有誇張的表情或豐富的肢體語言才能夠帶動氣氛,像是蔡康永,雖然他的聲音大多時候是溫柔綿延,但講出來的真切、智慧的話語,卻總是讓現場嘉賓心裡觸動,甚至掉眼淚。
我認為每個人都有內向跟外向的特質,內向是與自己連結,重視自身的感受,追求深度意義;外向是與外在連結,與環境或他人協作,發揮創造力。
圖片來源/Pixabay
「表達」這件事,本身就是將內在的感受轉化為思想,並輸出成他人能理解的話語。所以它需要將「內向」和「外向」的特質協調地並用,如果有任何極端的傾向,都會造成溝通阻礙。
例如:內在有感覺,但對外不知道怎麼說,或是害怕說不好,就會變得扭捏,或是過於小心翼翼,反而綁手綁腳,卡卡的。這背後的深層期待是「他人主動理解自己」,但期待落空,久了就會產生「我不值得表達」的信念,這正是我們認為內向者不善言辭的原因。
相反地,有些人對自己的感覺並不深刻,總是反射性地,將當下心裡比較強烈的感覺表達出來,但很多時候不清楚自己為什麼要表達,所以講話沒有架構,或是不斷重複而讓人煩躁。當他們發現自己的想法沒能被人理解時,也會很容易發脾氣,讓別人更不願意去理解了。
總之,表達本身不是內向者或外向者任何一方的特權,我們的人格特質是透過學習而變得多元而豐富的,當我們能將內外在的轉化變得順暢又協調時,就學會「全心全意地表達」了。
無論你是什麼樣的人,只要你真的非常非常想要表達某件事的時候,眼睛閃閃發亮的那個當下,聽眾也會跟著進入那個小宇宙。
圖片來源/Pixabay
來練習讓自己「全心全意地表達」吧!
1. 導正我們對自我價值的負面看法。
舉例來說:「我不值得⋯⋯」或「我不應該⋯⋯」都使我們怯於表達。
2. 釐清內心的感受,留住那些發自內在的,摒除其他外來的,別輕易被其他人影響。
3. 在開口前,問問自己想達成什麼目標,很多時候「話語背後的意義」比話語本身更重要。
4. 達成自己目標與他人的評價都很重要,但要有優先順序,先求自己舒服,再求讓他人也接受。
5. 最後,培養清晰的口條習慣,讓傳達的品質更好。
這篇文章推薦給不知該如何表達的你,不再輕易地定義自己是個外向或內向者,認識了表達的內在動機,就能更好地傳達心意~
📖 延伸閱讀:3個好習慣,減少說話冗詞贅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