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想著要做表情!
2016 Nov 08 未分類
我在做聲音解放教學的時候怪招都很多,最主要是因為學員一旦想著要「控制」聲音的時候,聲音就會變得不協調,畢竟發出聲音的行為都跟感覺有關,發出聲音的那些肌群都是不隨意肌,並非我們能夠隨心所欲控制的。
為了引導學員能夠更自由的使用聲音,我會幫忙設定情境,甚至會用一些肢體動作或是臉部表情來引導,當專注力放在一個「感覺」上而不是對聲音的控制時,我們的聲音就會變得自由。 分享我最近常用的「套圈法」做為例子。 當學員有公眾表達的需求,想要讓聲音的空間感更大,也就是讓整體音域隨著音量一起放大時,如果學員為了讓聲音變大聲,或是增加更多的高音,在發聲的行為上會變得太過「主動」,想著要用力發聲,會造成聲音變大聲的同時也變得壓抑,不夠渾厚,聽起來反而像在虛張聲勢。 我會請學員想像自己在夜市玩套圈圈,設定三種距離:近、中、遠。接著請學員模仿我,我在將圈圈套進近距離的目標時,只推動手腕,專注力放在這個推動的力量上,然後對著我的目標說「各位朋友,大家好!」,然後再把距離拉遠一點,我推動我的手肘讓圈圈套得更遠,一樣專注在目標與手上的力量,請學員跟著我做動作並且講一次台詞,這時候發出來的聲音,就會更加宏亮、音域也會稍微放大。最後我請學員想像,因為目標實在太遠了,乾脆不瞄準,就把圈圈用力丟出去吧!最後這個聲音就會更適合在大型演講的場合,作為一個基調。 這個方法非常有效,學員的表情也相當自然,就算在我演講時跟著其他人一起做也抓不到感覺的人,只要私下找我一對一指導,我也能很快讓學員有很深刻的體會。
我慢慢地發現一個事實:當我們一直想著曾學過的技巧要做表情時,意念的純粹就會消失,不夠純粹的意念就不能讓聲音的層次推向更遠,反而讓說話變得更加「匠氣」。說話有匠氣可以讓人感覺自己好像跨越了表達的恐懼,但也讓人變得難以親近,也失去個人特色,但那並不是真正跨越了恐懼,而是武裝了自己,讓別人看不見自己的恐懼。每個敞開心胸來學習的學員,都是為了要更靠近自己,若「匠氣」不是我們學員要的結果,他們就會在潛意識抗拒這些練習…… 所以我在課堂上總是怪招很多,這不是純粹一個搞笑噱頭,為了讓學員的表達意圖更加純粹,為了真正跨越害怕表達而養成的自我保護習慣,我只是讓學員更自在的去感受自己,放手讓感覺幫助自己而已。 現在,我會在演講的時候,開門見山告訴你: 「感覺、感覺、感覺!」 「要提升聲音的穿透力,首先,不要想著做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