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思考慣性,讓溝通更順暢(上)
2022 Jan 07 人際溝通
文/羅鈞鴻(小虎)
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人與人之間,常常會有溝通的阻礙呢?
有時候,你用這樣的方式對待某人,他很開心,但同樣的方式拿來對待另一個人,卻感覺彼此仍充滿隔閡。也有時候,你覺得自己已經表達得很清楚了,對方卻以為你其實是別的意思,於是在釐清觀點的過程中耗費更多時間…… 理由很簡單,因為每個人都「不一樣」,當我們的思考方式不一樣的時候,理解一件事情的方式就不一樣。
就像「算了」,這兩個字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使用的句子,對大部分人來說,都無傷大雅,但是也有些人聽到這兩個字就會很不高興,覺得自己被敷衍了。 如果你聽到「算了」兩個字會不高興,也許你可以問問自己,你的大腦習慣怎麼解讀這兩個字的含意呢?
人與人之間的衝突,有時候也跟慣性有關,當我們彼此之間的思考慣性不同時,可能產生不同的溝通模式,而我們又剛好沒有採取彼此期待的模式,可能就會因為不順暢,而讓對話的體驗很糟糕。
大部分時候,我們都無法意識到自己怎麼思考的,更不用說去察覺到別人可能的思考模式,所以,對於思考慣性的敏感度,將會左右我們對於溝通的掌握喔! 我們先將人的思考方式,粗略分成四大類:概念腦、意義腦、洞察腦、創意腦。接下來,我會用兩篇文章來跟你分享,思考慣性不同所造成的衝突。
首先,我們來看看「概念腦」和「意義腦」的衝突吧!
快速決策-概念腦
優點: ➊ 有效率 ➋ 理解力高 ➌ 直覺強反應快
盲點: ① 缺乏耐心 ② 忽略他人感受 ③ 太強的主觀意識
慢慢感受-意義腦
優點: ➊ 悲天憫人 ➋ 善於換位思考 ➌ 能配合,有耐心
盲點: ① 缺乏效率 ② 容易受影響 ③ 沒有明確的原則
跟你分享一則溝通的趣事: 很多年前,我擔任一場講座的主持人,當時因為有很多工作同時在處理,所以我在講座開始前非常焦慮。
當天講座的分享者,似乎有些需要,但是不好意思跟我提出要求。 醞釀了很久,他才向我緩緩靠近,說:「那個......小虎老師?」
我當時因為很忙,沒有注意到自己的語氣,很急促地說:「是,請說!」
他當下應該被我的語氣嚇一跳,整個人說話變得更卑微:「那個~是說我講課不習慣帶太多東西啦......啊今天講座時間又比較長,我又怕如果時間長了可能會影響那個......課程品質啦!所以說......」
聽到這,我其實心裡已經很不耐煩,覺得聽半天卻完全沒有聽到重點,所以我身體稍微前傾,問他:「所以你的意思是?」
結果他更緊張了,他繼續說:「所以說......如果小虎老師您方便的話,啊,當然不方便也沒有關係啦,哈哈......如果您方便的話,是不是,能稍微......幫我準備那個......常溫的水呢?」
原來,只是要跟我要水喝啊! 當時真是又氣又好笑,明明三秒就可以表達完的事情,竟然花了超過三十秒呢!
不過多年後回想起這件事,覺得當時的我實在太沒有敏感度,無意中給了他壓力,導致他更緊張,這才有了那一場很鬧的對話。 當時我身兼多職,很忙碌,因此當時我的思考模式是傾向概念腦,而對方在乎我的感受,希望婉轉的表達自己,是意義腦。
當我們都沒有意識到對方的不同,採取跟對方剛好相反的思考方式來溝通,那麼就會衍生出很多負面感受,造成溝通不良喔! 以上,是概念腦與意義腦的介紹與他們之間常有的衝突,下一篇,我再跟你分享,洞察腦與創意腦的思考習慣,會造成什麼樣的衝突,還有,我們怎麼培養人際的敏感度。
延伸閱讀:打破思考慣性,讓溝通更順暢(下)
FB 圖文版:打破思考慣性,讓溝通更順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