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聲音技巧【啟動聲音天賦的第一步】
2018 Feb 27 未分類
文/羅鈞鴻 聲音是我們與生俱來就擁有的能力,在非病變的狀況下,沒有人先天說話就小聲、也沒有人先天說話聲音就平淡,這都是我們社會化後養成的習慣。如果你懷疑我這些話,可以觀察嬰兒和幼童,他們的聲音受到社會化的影響甚少,嬰兒的哭聲從來不會因為顧慮他人感受而壓低音量,幼童在表達想法的時候,也難以控制音量,畢竟他們連對於自己現在說話是否很大聲這件事情都沒有意識,又怎麼談控制呢? 請接受自己仍有許多的潛能尚未開發,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愉快地展開「找回真正的聲音」之旅了! 學生時代你一定看過一些同學, 或是自己曾有過這樣的經驗,因為課堂規定要上台做報告,所以必須得硬著頭皮上台,然而無論報告內容是否準備充足,台上的表現就是會讓其他人覺得講者很想快一點結束,或是僅僅把該講的講完就好。這些狀態下的聲音表現,有些時候過於小聲、平淡,有想要逃走的感覺;有些時候是明明聲量很大了,別人卻覺得這個人魂不在這邊。 因為聲音基本上無法假裝,就算技巧純熟,只要當下這人的心裡不夠相信,那麼聲音就會誠實地表現出此人當下的意圖與情緒。對我來說,聲音並不能單純被歸類在表達的技術,在那之前,它更傾向表達的媒介,想要利用聲音表現出自信的,如果連自己都騙不了,又如何騙到別人呢?圖片來源/Pixabay 我認為,重新啟動聲音天賦的第一步,必須先提高「表達的意願」,而方法則有心與身兩個方向,在心態上是要先釐清表達的「意圖」,之後再透過身體的訓練去讓肌肉記住這些感覺。 |釐清你的表達「意圖」 我們先來談談心態的層面,為什麼要從「意圖」著眼呢?他跟表達意願有什麼關係呢?做個比喻,我說「請給我一杯水」,這句話裡頭包含:我渴了(感覺)、我需要水(需求或慾望)、我想要你給我水(期待)、我要將我的期待說給你知道(表達的意願)、我希望表達過程你覺得我有禮(社會化需求)。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想,自己在講話的時候明明沒想這麼多啊,小虎這人是不是太誇張啦?其實我們在說話的整個過程當中,腦袋動得比想像中還要更多呢,而且絕對比我寫出來的還要多,只是這些想法,我們從小到大已有了一定的訓練,因此產生了一些自動模式。但是當我們有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就可以去慢慢改寫這些模式,創造新的可能了。 前面例子裡講到的感覺、需求、期待 ,可以說是「滿足自己」的意圖,沒有這些東西,就不會產生表達的意願。然而,即使有了這些意圖,表達的意願仍會受到個人社會化需求的影響,也就是「善待他人」的意圖,若當好人的意圖對於表達者的重要程度越高,就越容易削弱自我滿足方面的意圖,於是我這句「請給我一杯水」就聽起來扭扭捏捏,缺乏自信了。 所謂的「釐清表達的意圖」,就是表達之前,先弄清楚自己的這些意圖,不要在表達過程中有所擺盪,一下要這個,一下又轉去那個,這樣一來,你的語氣會讓聽你說話的人感到混亂的。 我個人的理想狀態是,讓「滿足自己」與「善待他人」這兩種意圖得到適度的平衡,因為只要有一邊過多,結局都不是很好。我若太在乎別人怎麼看,我表達起來就扭捏,雖然別人覺得我是好人,但是有些過度討好別人了,為了得到一些東西來滿足自己,反而卻得付出更多東西。反過來,如果只想滿足自己,完全不想當個好人,這叫自我感覺良好,這樣的人在他人眼中是霸道、自我的,幾乎得不到別人的信任,而且有時對於他人的自主性是有害的,因為當一個人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而對他人不擇手段時,就會產生控制的行為。 對於心態的建立,分享我常進行的自我對話: 1.對話之前,確定自己的表達意圖為何?在自己與他人之間是否平衡? 2.當你感覺到彆扭,請停下來質疑自己的感覺「我這樣真的會讓別人感覺不好嗎?」 3.交換立場感受看看「如果別人對我這麼說,我感覺如何?」 4.換句話說「我還可以怎麼說,讓我的意圖表達得更清楚?」 5.在對話結束之後,回想整個過程,我還可能怎麼表現呢? |透過「身體」強化表達意圖 身體與聲音的關係非常密切,除了聲帶的振動讓我們發出聲音之外,身體的運動也會讓聲音改變,讓它聽起來有鬆緊、有輕重,因此,聲音表情常會伴隨著肢體語言。 在我剛開始學配音,第一次進錄音室看到配音員工作現場時,對此特別有感覺,在那之前我都以為配音員只要出聲音就好,直到當時我才發現,原來配音員的肢體動作跟臉部表情都好誇張啊!不過我很快就理解,為什麼他們必須這麼做了,因為,當我看到其他較資淺、身體比較放不開的配音員的表現,馬上就能比較出聲音表達張力的差距。 馬上來試試看吧!這個練習叫做「把說謝謝當送禮物」,當我們要跟別人說謝謝,代表對方有惠於己,所以我們用謝謝這兩個字作為回禮。
圖片來源/Pixabay 現在,你想像一下,你手掌上捧著一個稍有重量的小禮物,將手稍稍向外伸出時,你的手腕與手肘會因這個重量,而感到些微阻力。想像得越具體,你的身體就應該會越有感覺,如果你的想像力不夠,試著拿著一個真的有重量的東西來試試看吧!例如裝滿水的水壺、小啞鈴等。 接著,我們看著前方,想像一個好友,你要對著這個人說聲謝謝,我要請你將禮物向前遞出的同時,也盡可能試著表達出這個禮物的存在。感受這個存在的重量,然後順著這個重量,說出「謝謝」。 記得這個感覺,接著我們要來比較一下,另一種意圖帶出來的身體感覺。 感受一下手中這個禮物的重量,接著我們要盡可能的隱藏這個禮物的存在,將它放在懷裡保護起來,或是放在身後讓對方看不到,心裡要想著「這是我的寶貝,我才不給你!」當你想像出來的這個心情很明確了,順著這個心情說聲「謝謝」,你感覺怎麼樣呢? 是不是跟前面有重量的聲音比較起來,有所保留了呢?這就是你的身體與聲音之間的關係了。 接著跟大家分享一些我自己覺得有趣的小練習,可以在生活中輕鬆實踐。 《甩水》:浴室洗澡時,在手指上沾水,向前方灑水,瞄準牆上磁磚或任意目標。 階段一:感覺手腕、手肘、肩膀三個關節的放鬆,盡可能用最少的力氣,將水滴向更遠的地方潑灑。 階段二:膝蓋微彎,利用向上站直的勢,將力量從腳傳達到腰、背,然後肩膀、手肘、手腕,過程中手都不刻意用力,讓上下半身的連結更強。這動作像是在練武術,其實就是在訓練全身的協調性。 《點頭》:一般說話時,在每個句子的開頭第一個字,用點頭加強它的重音。稍微習慣之後,在每個句子的尾巴也加重,這會讓你的口條聽起來更有節奏感喔! 要增加聲音的表情,就要先從增加表達的意圖開始,而增加肢體語言是最容易著手的,所以我會建議,說話時增加一些手勢,不是讓手勢去配合你要說的話語,而是讓話語隨著手勢表達出來。 當你身體的律動有了表達意圖,聲音也會變得更有生命力。
📖 延伸閱讀:聲音技巧【音色的修練】